个人号的力量,只有真真切切受益过的人,才理解,那么,公众号也是一样。
我们看一组数据。
用户关注公众号的途径:
1、75.33%的人从朋友圈转发来关注;
2、57.46%的人通过别的公众号推荐来关注;
3、39.01%的人通过自己搜索关键词来关注;
4、29.71%的人关注公众号来自于朋友推荐;
5、21.01%的人关注公众号来自于相关网站推荐;
6、15.05%的人关注公众号来自于文章底部的推荐;
7、9.23%的人关注公众号来自于线下的扫描二维码。
从中,我们看到了几个关键词:朋友圈、别的公众号、关键词。
接着为大家解读下,读者喜欢什么类型的公众号?为什么关注和取消?是从什么渠道关注的?什么情况下愿意付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图是读者关注公众号的总数、高频关注和置顶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关注10-50个公众号的网友占比最多,达46.6%,其次是关注10个以下者,占43%;关注50个以上公众号者仅占10%;高频关注或者置顶关注的不超过5个。
有个有趣的说法,关注公众号越多的人,收入越高!如,关注50个以上的月薪至少8K以上。
你是哪个层次?
今天下午见一个老朋友,他之前一直不知道我做什么的,今天特别感叹说:晓涵,其实我一直默默关注你的公众号,有时候睡觉前不看都不习惯,特别佩服你一直坚持写干货,看到你这一年的变化我也很替你欣慰,这是你应得的,还有你一定不要熬夜,要保重身体,我身边的客户一有什么新媒体方面的需求,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你,所以今天要给你推荐一个客户.....
这些话的背后,我深深体会到了“习惯”两个字。
其实我只是在做一件很普通的,但是少有人能坚持做的事,而且我让大家都“看到了”变化和结果!
于是,潜移默化的培养了他们关注我,看我文章的习惯,有时候文章内容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的行为!
习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旦形成了就很难改变!
我每天必看的公众号,也就那五个,其他都是一片红点;公众号置顶功能出现后,让读者的注意力更加聚焦!
所以,注意力,是宝贵的稀缺资源,谁拥有了读者的注意力,谁培养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就能把握流量的入口!
继续聊聊,什么样的内容受欢迎?
你是否有发现,你高频阅读的那几个公众号,以你个人的兴趣爱好最为接近?
其次是新闻资讯类、工作相关和个人提升类;只有25.6%的读者高频关注生活服务类公众号,名人明星类的关注比例仅占4.3%,因为他们主要活跃在微博。
这个数据验证了,以个人兴趣爱好类的深度垂直账号,很受欢迎!比如六神磊磊读金庸,同道大叔谈星座。
其次,为什么这两年知识管理、个人学习提升类的公众号打造出很多知识型网红?如萧秋水、秋叶PPT等,因为这类需求旺盛,8090后对于个人职场、事业提升相关“功利性”的信息偏好较大!
在充分理解了这一切之后,晓涵的个人号也定位在帮助更多的新媒体人,为他们输出有价值的干货和经验。
公众号那么多,是取关还是关注,这是个问题!
我们关注的公众号只会越来越多,这是个大势,有36.2%的读者近半年关注的公众号越来越多了,比例超过减少者。
其中,有三成读者经常清理关注列表,52.1%偶尔清理。清理关注列表的行为,可能会让读者更加注意到一些平时并没有频繁点开的内容。
晓涵就是每个月固定清理一次,让更好的进来,不喜欢的走开。
为什么要取关?
因为不喜欢他的内容了,这个占比65.9%,内容始终是王道!
不喜欢他的内容,可能是公众号换作者了,作者突然换风格了,发现更优质的号要转粉了(35.1%)。
读者都是“花心,喜新厌旧的”,我自己也是读者,所以非常理解读者的行为,每个人每天都在成长,不断筛选出更优质的公众号,才能提升阅读质量和效率!
所以作者,每天也要逼着自己不断输入、成长,才能有更好的内容输出!
公众号一次推送的内容到底多少条合适?
因每天推送条数过多而取消关注的读者居然占24.1%!
这个企业新媒体负责人,和老板们应该注意下:千万不要以发文数量来考核你的新媒体运营!
从读者角度,过多的信息,是打扰,也有无形的压力!
少即是多,让读者注意力更加聚焦,才是聪明的选择!
另外,有7%的读者比较注重公众号风格的一致性或在意特定的运营者,会因为公众号运营者的变动而取关。
关于如何变现?我推荐公众号+社群模式。
数据表明,公众号本身文章的打开率极底,在微信群和朋友圈打开最多。
其中,在公众号读者中有64.3%的人,有分享、转发、互动和消费行为,他们喜欢交互式的阅读,他们积极反馈阅读体验,也为文章触达更多受众做出了贡献。
其余的35.7%的读者是“被动读者”,他们只贡献阅读量而并不会对内容进行二次传播,也没有消费行为。
关于细分主动读者的行为,互动与传播行为的渗透率明显高于消费行为,转发分享文章的渗透率最高,达81.3%,留言评论达38.7%,有17%的读者会加入和公众号有关的微信群。
这些数据的背后,反映的也是读者深度的诉求;也意味,运营公众号,不只是运营一个公众号就够了,我们要最大化的利用社交应用微信,逐步构建社群,与读者互动沟通,增加读者粘性,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
此外,消费的渗透率相比互动与传播要低,打赏文章占13.7%。
有意思的是,购买公众号文章中推荐商品的读者比购买公众号电商链接中出现的商品的比率略高,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的电商客户,开始在公众号投放软文广告,意见领袖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比单纯在淘宝天猫系做推广引流,效果大得多!
订阅公众号付费会员的读者占比最低,为2.5%,粉丝量巨大的大号,最后都会通过订阅付费,这个门槛来筛选,达到变现的目的,前提是粉丝量巨大!
读者一般会从什么渠道关注到你?
数据表明:朋友圈是第一渠道,占比56%,这是熟人口碑推荐机制,社交媒体的特点。
第二是其他公众号的引流效果,占比43%,所以做互推,投放软文广告,是屡试不爽的引流渠道,晓涵的自媒体联盟,就是为这个使命诞生的!也希望帮助更多的优质公众号获得更多的流量!
第三,32.1%的读者会微信中搜索时添加新公众号,比在网页中搜索时添加的比例高出近10%。
第四,线下加关注的效果比较一般,占12.2%,线下地推活动的成本相对较高,如果有实体店的流量入口,还是可以利用。
除了公众号,读者还会看什么?他们的注意力在哪?
昨天有朋友好心提示我,公众号自媒体不好做了,别做了!
晓涵到底是一根筋,喜欢用数据说话。
作为过六亿用户数的移动社交应用,微信的流量入口,始终是自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
用公众号创业,十万粉丝,月入五-十万,大有人在,百万粉丝,月入百万,也不少!
当问及在获取资讯的渠道中微信是第几考虑的渠道时,有近20%的读者认为是首选渠道,38.8%认为是第二渠道,17%认为是第三渠道。
看到这,你还会怀疑公众号的威力吗?
个人以为,未来三年内,微信公众号还是可以做的,特别是应用号推出来后,又可能让一部分懂的人先富起来!
有30.9%的被调查者除了微信已经不使用其他社交媒体应用,另外,有三成的读者也使用微博和今日头条等个性化阅读资讯。
社交和媒体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在消费者稀缺的注意力下,媒体社交化或许为自媒体运营者带来新的商机!
最后,总结,晓涵对于公众号运营人的三点建议:
1、精简到每天一条原创或者每周三条,保证内容质量,可以帮助读者做减法和聚焦注意力!
2、在做内容的同时,大力利用社群,圈住你的粉丝,激活他们,形成高粘性的协同效应!
3、多渠道全自媒体矩阵引流,特别要多鼓励读者主动分享+评论到朋友圈,这个举动,你会收益巨大!
1、75.33%的人从朋友圈转发来关注;
2、57.46%的人通过别的公众号推荐来关注;
3、39.01%的人通过自己搜索关键词来关注;
4、29.71%的人关注公众号来自于朋友推荐;
5、21.01%的人关注公众号来自于相关网站推荐;
6、15.05%的人关注公众号来自于文章底部的推荐;
7、9.23%的人关注公众号来自于线下的扫描二维码。
从中,我们看到了几个关键词:朋友圈、别的公众号、关键词。
接着为大家解读下,读者喜欢什么类型的公众号?为什么关注和取消?是从什么渠道关注的?什么情况下愿意付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图是读者关注公众号的总数、高频关注和置顶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关注10-50个公众号的网友占比最多,达46.6%,其次是关注10个以下者,占43%;关注50个以上公众号者仅占10%;高频关注或者置顶关注的不超过5个。
有个有趣的说法,关注公众号越多的人,收入越高!如,关注50个以上的月薪至少8K以上。
你是哪个层次?
今天下午见一个老朋友,他之前一直不知道我做什么的,今天特别感叹说:晓涵,其实我一直默默关注你的公众号,有时候睡觉前不看都不习惯,特别佩服你一直坚持写干货,看到你这一年的变化我也很替你欣慰,这是你应得的,还有你一定不要熬夜,要保重身体,我身边的客户一有什么新媒体方面的需求,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你,所以今天要给你推荐一个客户.....
这些话的背后,我深深体会到了“习惯”两个字。
其实我只是在做一件很普通的,但是少有人能坚持做的事,而且我让大家都“看到了”变化和结果!
于是,潜移默化的培养了他们关注我,看我文章的习惯,有时候文章内容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的行为!
习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旦形成了就很难改变!
我每天必看的公众号,也就那五个,其他都是一片红点;公众号置顶功能出现后,让读者的注意力更加聚焦!
所以,注意力,是宝贵的稀缺资源,谁拥有了读者的注意力,谁培养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就能把握流量的入口!
继续聊聊,什么样的内容受欢迎?
你是否有发现,你高频阅读的那几个公众号,以你个人的兴趣爱好最为接近?
其次是新闻资讯类、工作相关和个人提升类;只有25.6%的读者高频关注生活服务类公众号,名人明星类的关注比例仅占4.3%,因为他们主要活跃在微博。
这个数据验证了,以个人兴趣爱好类的深度垂直账号,很受欢迎!比如六神磊磊读金庸,同道大叔谈星座。
其次,为什么这两年知识管理、个人学习提升类的公众号打造出很多知识型网红?如萧秋水、秋叶PPT等,因为这类需求旺盛,8090后对于个人职场、事业提升相关“功利性”的信息偏好较大!
在充分理解了这一切之后,晓涵的个人号也定位在帮助更多的新媒体人,为他们输出有价值的干货和经验。
公众号那么多,是取关还是关注,这是个问题!
我们关注的公众号只会越来越多,这是个大势,有36.2%的读者近半年关注的公众号越来越多了,比例超过减少者。
其中,有三成读者经常清理关注列表,52.1%偶尔清理。清理关注列表的行为,可能会让读者更加注意到一些平时并没有频繁点开的内容。
晓涵就是每个月固定清理一次,让更好的进来,不喜欢的走开。
为什么要取关?
因为不喜欢他的内容了,这个占比65.9%,内容始终是王道!
不喜欢他的内容,可能是公众号换作者了,作者突然换风格了,发现更优质的号要转粉了(35.1%)。
读者都是“花心,喜新厌旧的”,我自己也是读者,所以非常理解读者的行为,每个人每天都在成长,不断筛选出更优质的公众号,才能提升阅读质量和效率!
所以作者,每天也要逼着自己不断输入、成长,才能有更好的内容输出!
公众号一次推送的内容到底多少条合适?
因每天推送条数过多而取消关注的读者居然占24.1%!
这个企业新媒体负责人,和老板们应该注意下:千万不要以发文数量来考核你的新媒体运营!
从读者角度,过多的信息,是打扰,也有无形的压力!
少即是多,让读者注意力更加聚焦,才是聪明的选择!
另外,有7%的读者比较注重公众号风格的一致性或在意特定的运营者,会因为公众号运营者的变动而取关。
关于如何变现?我推荐公众号+社群模式。
数据表明,公众号本身文章的打开率极底,在微信群和朋友圈打开最多。
其中,在公众号读者中有64.3%的人,有分享、转发、互动和消费行为,他们喜欢交互式的阅读,他们积极反馈阅读体验,也为文章触达更多受众做出了贡献。
其余的35.7%的读者是“被动读者”,他们只贡献阅读量而并不会对内容进行二次传播,也没有消费行为。
关于细分主动读者的行为,互动与传播行为的渗透率明显高于消费行为,转发分享文章的渗透率最高,达81.3%,留言评论达38.7%,有17%的读者会加入和公众号有关的微信群。
这些数据的背后,反映的也是读者深度的诉求;也意味,运营公众号,不只是运营一个公众号就够了,我们要最大化的利用社交应用微信,逐步构建社群,与读者互动沟通,增加读者粘性,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
此外,消费的渗透率相比互动与传播要低,打赏文章占13.7%。
有意思的是,购买公众号文章中推荐商品的读者比购买公众号电商链接中出现的商品的比率略高,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的电商客户,开始在公众号投放软文广告,意见领袖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比单纯在淘宝天猫系做推广引流,效果大得多!
订阅公众号付费会员的读者占比最低,为2.5%,粉丝量巨大的大号,最后都会通过订阅付费,这个门槛来筛选,达到变现的目的,前提是粉丝量巨大!
读者一般会从什么渠道关注到你?
数据表明:朋友圈是第一渠道,占比56%,这是熟人口碑推荐机制,社交媒体的特点。
第二是其他公众号的引流效果,占比43%,所以做互推,投放软文广告,是屡试不爽的引流渠道,晓涵的自媒体联盟,就是为这个使命诞生的!也希望帮助更多的优质公众号获得更多的流量!
第三,32.1%的读者会微信中搜索时添加新公众号,比在网页中搜索时添加的比例高出近10%。
第四,线下加关注的效果比较一般,占12.2%,线下地推活动的成本相对较高,如果有实体店的流量入口,还是可以利用。
除了公众号,读者还会看什么?他们的注意力在哪?
昨天有朋友好心提示我,公众号自媒体不好做了,别做了!
晓涵到底是一根筋,喜欢用数据说话。
作为过六亿用户数的移动社交应用,微信的流量入口,始终是自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
用公众号创业,十万粉丝,月入五-十万,大有人在,百万粉丝,月入百万,也不少!
当问及在获取资讯的渠道中微信是第几考虑的渠道时,有近20%的读者认为是首选渠道,38.8%认为是第二渠道,17%认为是第三渠道。
看到这,你还会怀疑公众号的威力吗?
个人以为,未来三年内,微信公众号还是可以做的,特别是应用号推出来后,又可能让一部分懂的人先富起来!
有30.9%的被调查者除了微信已经不使用其他社交媒体应用,另外,有三成的读者也使用微博和今日头条等个性化阅读资讯。
社交和媒体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在消费者稀缺的注意力下,媒体社交化或许为自媒体运营者带来新的商机!
最后,总结,晓涵对于公众号运营人的三点建议:
1、精简到每天一条原创或者每周三条,保证内容质量,可以帮助读者做减法和聚焦注意力!
2、在做内容的同时,大力利用社群,圈住你的粉丝,激活他们,形成高粘性的协同效应!
3、多渠道全自媒体矩阵引流,特别要多鼓励读者主动分享+评论到朋友圈,这个举动,你会收益巨大!
本文地址://www.qlpinke.com//article/2019/0803/9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