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尝试
在大一时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最初做公众号单纯只是为了记录一下自己成长的经历,包括读书、学习的感悟,以及一些思想历程和恋爱经历等(现在翻我公众号的历史记录依然可以看到这部分文章,在公众号转变定位后并没有将它们删掉,这些内容记录了公众号的历史)。
但是自己运营了一段时间之后,同学们反应:虽然发文时愿意花时间去看这些文章的分享内容,但是经常内容并不符合他们的需求;并且由于是情感分析相关的文章,不能保证定期的产出,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友好的。
公众号这段时间的问题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三点:内容产出不及时、不能定期更新、内容不易被用户理解。
二、转型—产品定位
1. 找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定位
这个很好理解,比如我这个朋友的工作是事业单位,那针对这个问题他就可以做一个事业单位考试分享之类。
针对于内容也很有产出点,只要想更新就可以,这种账号人群还精准,传播还会很广。
2. 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定位
比如你感兴趣的事情是“打篮球”那么你就可以以打篮球的领域来给自己定位,因为你感兴趣,对于素材和内容你肯定是断更不了,而且还会不断产出新鲜事物。
3. 大众领域定位
是没有特长没有爱好的社畜怎么办呢?很好办那就做一个受众广的,比如娱乐号、影视资源号。这种受众多,素材全网都是,自己扒一扒就有。
在具体地学习了产品经理的知识以及结合新媒体运营的相关知识后,意识到对公众号该如何运作有了一些想法,随即开始寻求公众号的转型方向。
因为我们现在学习的就是产品经理这一系列的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多知识点的产出和非常多的学习感悟,这就使我确定了我的微信公众号目前只能做产品经理相关的内容。
三、竞品分析
初步明确公众号定位后,就是对目标方向领域的公众号调研,看看他们目前所提供的内容。这里的数据,是我在新榜网页上搜索产品经理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所得出的结果。
竞品分析包括了竞品微信公众号的名称、账号属性标签、竞品账户矩阵、LOGO、账号简介、自动回复语、菜单栏,还有从产品经理角度观察的用户定位、用户需求、内容展现形式、内容风格方向、底部二维码引导图、粉丝量、每日发文篇数、平均阅读量、盈利模式这几个方面来进行一一罗列最后进行观察、总结和分析。
所以调研了几款类似的公众号之后,明确了切入方向,产品定位:就是提供“真”提升产品经理技能的内容。平时主要发一些帮助用户在工作中提升效率的小技巧和一些产品经理的干货知识,偶尔打打感情牌,以“柔”克刚。
四、内容产出
说了这么多,该开始填坑了,在之前卖了一个关子——怎么能给你的用户提供职场技能呢?
说到内容,新媒体的内容主要来源有3个:内容转载、内容约稿/投稿以及内容原创。
内容转载和内容约稿/投稿都需要付出一些稿酬成本,对前期来说是不太合适的,所以目前我选择原创的方式进行内容生产(以及学到的洗稿)。
通过整理过去在其它平台的课程中学习的课程笔记、产品经理相关的读书笔记等,对其进行精简排版,整理成短文提供给用户。
在内容方面强调的是短小精炼,且文章至少包含两个部分——问题情境和解决方案。问题情境就是职场中的问题,增强用户的代入感;而解决方案就是干货。
内容选题:目前主要的内容选题就是与公众号定位相关的主题,以及针对在产品经理职场中用户遇到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例如下面这篇文章就是针对用户真实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的文章: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和用户产生互动,让其有被重视的感觉。
五、公众号框架和运营
现在关注的用户数并不多,但都是对公众号的内容和定位比较认可的,也收到了粉丝良好的反馈。
1. 公众号的框架
1)名字
公众号的名字要简单明了,让用户一看就知道你这个公众号是干嘛的,每日产出内容会是哪些方面。
以产品经理举例,如果你要做产品经理相关公众号,就可以将公众号取名为“产品经理xxx”或“PMxxx”。既简单直观,有特别亲切,目前的名字符合公众号的定位、也贴合受众特点。
让用户简单明了的知道这是产品经理相关公众号,后面最好增加自己的绰号或者昵称,让人感觉更加亲切。
2)被关注回复
欢迎语:您好,感谢您的关注~
slogan:每天分享一个产品经理职场干货技能,旨在提升你的职场竞争力~
公众号详细介绍链接:公众号简介
小调查:做个小调查,以便提供更符合您口味的内容~
欢迎您常来转转~
被关注回复主要包含以上5个部分,分别是欢迎语、slogan、详细介绍链接、福利和问卷调查。以上内容可以把公众号给介绍明白,并且通过福利和问卷增加粉丝的互动性。
2. 公众号的运营
订阅号(每天一次群发信息);
服务号每周一次群发信息(8篇写满);
时间准则:每天8点到9点发送;
内容准备:每天晚上就要把第二天发送的内容编剧好,第二天就可以发送;
学会看数据统计:看看自己的流量是多少,新增多少粉丝、每篇文章浏览量多大,做数据分析和统计;
及时互动:如果电脑不方便,建议用手机使用小程序——公众平台助手。
本文地址://www.qlpinke.com//article/2020/1005/20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