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微信的同门师兄,也是移动社交界最后一个大腕儿手Q也悄然上线了公众号,简单订阅了几个公众号,再加上之前兴趣部落的关注的一些内容,结果各种推送的消息在消息列表里简直乱成了一锅粥,不同层级消息的折叠逻辑也是让人一下子找不着北。另外从目前公布的产品形态上去看官方宣传主打的卖点之一 是“场景化语音解决方案”。
体验了一下圆通速递公众号的此功能:
首先这个功能目前挺挑网络质量的,在WiFi或者是4G情况下才能流畅应用,2G状态下如果想要迅速用语音解决,还是打传统客服电话吧。
其次这个语言加场景服务的解决方案确实要比纯语音的方式更容易解决一些紧急和复杂的问题、效率也得到提升,比如语音通话的同时发送地址、智能跳出界面填写辅助信息等,有点像是siri和传统客服电话的折中方案。
总体来说从以上的产品形态上看,好像没有给大家太多的想象空间,仿佛只是微信公众号众多模仿者中的一个。难道这只是当年像腾讯微博一样的防御性策略?毕竟QQ有着微信没有的最年轻一批用户,腾讯不想这群用户的变现价值被其他年轻化的社交工具抢走;又或者是腾讯不想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为移动互联网瞬息万变,能走到最后的是不是微信谁也说不准,企鹅帝国深谙此道。
QQ公众号到底有没有戏?我们要先正视一些现象。
要说现在简单从功能上非要去分析个QQ和微信到底有什么区别,我想都是评论家的YY居多。两个产品发展至今,微信的不断变重,手Q的不断瘦身,已经从产品功能上趋同了。最大的不同我认为还是用户群和背后资源的不同。如果要说手Q是PC时代QQ的迁移、而微信是生来就为了手机而设计的话,这个观点放在我身上我是认同的,但也许这并不是真相,因为我是从PC端QQ到手机端QQ的移民,而且见证了手Q曾今像PC端一样的臃肿阶段;而微信对于我而言一开始就是移动的、简洁的,所以微信确实会给我天生为移动而设计的感觉。然而在相当一部分的00后群体中并不是这样,他们压根不用微信,可见现在的手Q和微信对他们而言没有太多意识上的区别、朋友在哪里,他们就活跃在哪里,所以我觉得现在的QQ和微信,都是属于移动互联网的,以后不能以过往的产品形态来论胜负,而应该是看日后谁连接一切的速度更快、更深入。
但是有一个既成事实就是,用户在寻求服务的入口习惯这件事上,尤其是O2O相关服务,微信在用户心里已经领先太多,因为微信公众号占据了先发优势,紧跟着就是马太效应,比如用户习惯了在微信上关注各种商家获取服务和资讯,久而久之还养成几乎所有二维码都用微信扫的习惯,而扫码工具其实到处都是。所以说如果死守QQ的这个入口,以和微信同样的姿态去推进,如果不犯错误,以手Q的用户量做出一个漂亮数据显然不是太难的事情,但是要真正完成对自己和微信的超越,那就只能寄希望于去思考那些更大、更深远的东西了。
追求卓越的前提,两个问题必须明确:QQ公众号想解决什么问题?QQ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所有服务类的APP,都是延迟的,如果通过语音加载的方式,将会更加及时。手机QQ并不是说百分之百的都偏向于服务类的商家,也不是说连接所有的商家,只是希望连接那些实时服务为主的。”
这是腾讯相关人员接受采访时表达的观点,非常明确的阐述了QQ公众号要做服务的定位,同时也预示将正面切入O2O领域。
那么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呢?我认为QQ最核心的竞争力或者说价值是拥有更多维、更丰富的关系,它的这种关系特征是有别于微信的一个很具有价值的方面。用微信的时候我们会感觉群和群之间、公众号与公众号之间还是有相当高的壁垒,微信也没有试图去人为的鼓励他们相互流动、聚众,而QQ却从一开始就提供了这样的引导:各种群的推荐、兴趣部落推荐、同城朋友的推荐等等都试图让你去加入、让你去玩,寻找自己的组织归属,就像早期的聊天室和游戏大厅一样都在试图多元化的聚众,所以说QQ用户组合形式更多,合纵连横下,关系维度也要更为丰富,社交属性更为凸显;微信还是坚守通讯为第一出发点,用户在真实世界的关联性很高,并不想把用户之间的关系搞的太过复杂,所以QQ关系的关键词是丰富而多维,微信关系的关键词是真实。
关系更多维、更丰富就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吗?在其他方面也许不好说,但是如果要做服务,这种关系属性极有可能为服务生态的形成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能性。比如你是陈奕迅的粉丝,你想要便捷的购买他演唱会的门票,那么和你同在陈奕迅粉丝群的用户也有同样需求的可能性也就更大,而且如果是当地群的话还能组团包车前往,这其中一系列的需求就能为提供这类服务的商家迅速找到服务对象,但是也许在你的微信好友中陈奕迅的粉丝就很少,需求就无法高效匹配了。所以多种丰富的关系维度属性反而能催生出更多服务触达的可能性。生活中你是否还有这样的感受,经常看到一个人因为经常买另一个人的东西而成了朋友,但是很少看到有人买东西只从朋友那买,当你要买东西的时候,你会更愿意去一个更大更丰富的市场,说明对于交易或者是服务而言,现实中的朋友关系并不是第一纽带,真正让交易或者服务繁荣的是市场供给能力、资源匹配效率和契约精神,所以说QQ庞大和多维的关系属性俨然具备了成为培育这个巨大市场的良土。
接下来的问题是,“关系”作为核心价值,它是虚拟的、抽象的,怎么将它以生产力的形式输出呢?
其实阿里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启示,阿里正在从IT时代到DT时代的转型,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核心财富是什么,入口?流量?亦或是用户?阿里给出的答案是数据,数据是在阿里平台上所有的行为提炼出来的核心财富,将来也许会没有淘宝、天猫这些平台,但不会缺少对商家的数据服务。腾讯一直在缔造连接一切的愿景,连接的背后就是关系,关系之于腾讯的重要性不亚于数据之于阿里。把关系作为生产力的方式就是为商家提供基于用户关系的分析和传达连接的服务,简单来说就是构造一个生态帮商家找到需要他们服务的用户,帮用户找到他们需要的服务,同时利用腾讯的各项资源武装商家,让他们具有高效且有良好体验的服务能力。
产品实现的方法论上,还需要做这几件事。
升华信息触达能力
OTT曾是腾讯开疆扩土的杀手锏,此次QQ公众号的语音服务是否是一次递归?
遥想当年在移动互联网还没普及的年代,QQ消息和手机短信的绑定融合确实是一种奇特的体验,曾今不同网络下的人就像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而这一看似小小的产品技术上的创新让两个不同网络间实现了融合,两个世界的社交关系网有了交集;如今比OTT更高阶的三网融合更具渗透力,互联网和电信网之间的围墙越来越矮,矮的让以前只能文字翻越的高度,现在语音、视频通通都能翻越,易信的免费电话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网络电话和传统电话的交叉融合应用实实在在给用户带来了方便和利益,然后这种三网融合能力只应用到通讯层面,服务层面、尤其是O2O领域的应用仍是一片广阔的天地,用三网融合的能力去融合线上线下两个世界,QQ服务不是没有这个机会。这个事情宏大而又艰巨,国外谷歌、苹果通过智能手机侵占互联网之后又纷纷推智能电视抢占电视网,同时谷歌自建光纤宽带分明也是想抄了电信运营商的后路;国内小米、乐视也在激进的布局,腾讯没有理由不想,QQ物联战略就是一个很强的信号。
更智能的UI
三网融合为更智能场景化服务能力提供了通道,而用户端的交互创新也需要同步匹配。智能UI是一套图文+语音+场景化应用工具打包的解决方案。用户可以用文字方式输入需求、可以用语音方式、可以用手势方式、可以用眼神、甚至在特定的场景下系统已经帮用户分析出了可能的需求信息,可见现在的语音服务只是一个开始,QQ物联智能交互才是终极之道。
去中心化的智慧
如果在具备上面两点条件的情况下,用户还一定要从手Q上去触达服务吗?答案是:没必要,用户的需求输入入口也许是短信编辑框、也许是电话通讯界面、也许是操作系统内置搜索框、也许是语音输入框、也许是浏览器、也许是地图、也许是其他智能设备,或者是线下的二维码,只要在腾讯资源触角能触及的地方输入你的QQ号或者登陆QQ授权账号的一刹那,服务已经standby了,等你再次输入需求指令,系统就会根据你的QQ关系属性为你匹配最佳的服务商及服务方案,这样该有多酷。入口离散化、在需要它的场景出现,体现了去中心化的智慧,去中心化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能让QQ服务的生态具备生物智能,自我生长,用户和服务商在这种环境下会最优化的传导信息和相互协作。QQ曾用中心化的思维去建立关系,高效的确立了优势,从手Q底部导航栏第三个TAB中上方的关于熟人资讯、LBS聚众和兴趣聚众三个中心化入口就可以看出来,而现在,QQ服务是时候用新的思维去输出关系了。
畅想一盘智能物联大棋。
就像微信的行业解决方案一样,QQ公众号也许背后最大的工作量也在于给予行业的解决能力的适配上,这确实是个苦差事,古就有三百六十行,现在更何止三万六千行,各种工具化接口需要适配各种繁杂的需求逻辑,解决的背后需要去整合腾讯各方资源:通讯、地图、视频、智能硬件、开放平台以及第三方的资源等等等等,也许是你能想到的或者想不到的一切,这是多难的一件事,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是那么容易的话,为何还要腾讯去做呢。
以上这些其实都只是我作为一个局外人的鬼马狂想,但是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享受到的智能服务真的能像文章开头我特意配的那张电影《her》的剧照里的那个智能系统那样,让人尖叫。
本文地址://www.qlpinke.com//article/2020/1114/21647.html